恶性肿瘤的理赔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被保险人提供的理赔资料中,诊断证明、住院病历明明已经写了诊断:“XX癌”,但是保险公司还是会要求补充提供病理报告,有的时候还会要求是术后病理。
原因在于重大疾病中恶性肿瘤的定义:“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所谓病理学检查结果,说的就是病理报告。
什么是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是病理科医师通过对送检组织的一系列病理学观察写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病历文书,其主要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同时结合最新的研究,对疾病做出诊断或描述意见,指导临床医师后续治疗。
直白来说,病理报告就是从患者病变处取部分活组织(比如切取、钳取或穿刺),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给出疾病定义,做出肿瘤分期界定的一份报告,病理报告对主管医生和病人至关重要的,病理报告的结果决定了是否作治疗和作什么样的治疗。
一份病理报告的“出炉”需要经过活检、切片、病理组织技术处理和读片几个过程,而从组织标本到制成一张经过染色的病理切片,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七大步骤。
按照制作方式,病理报告通常分为两种:常规病理报,快速冰冻病理报告
按照实际顺序,病理报告可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报告
常规病理报告
指手术完成后,将从患者体内取下的组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等步骤后,根据疾病情况通过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疾病进行确诊,并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信息的病理报告。
常规病理的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是石蜡包埋切片,也叫“石蜡切片”。
即用大组织量的标本对其进行脱水等处理,然后再用蜡进行包埋成蜡块,再将蜡块切出3-5微米的薄片,然后染色制成形成组织切片。
由于工艺复杂,诊断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医师会诊,常规病理报告从制作到给出诊断,至少需要3-5个工作日。
也叫“大病理”或“石蜡报告”
快速冰冻病理报告
在手术过程中取下病变部位部分组织,固定后立即送至病理科经快速冰冻切片染色,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将结果告知手术医生,以便于判断切除范围的病理报告。
快速冰冻病理报告组织切片的制作原理类似于切羊肉片,新鲜的肉很难切薄片,冻成硬块后就可以切的很薄。
由于快速冰冻病切片制作速度快,所以3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诊断。
快速冰冻病理报告也叫“小病理”或者“冰冻报告”
为什么病理会分术前、术中、术后呢
这要从头一步步说
手术前
当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异常时,医生就需要去确认异常处病变属性,这时做到就是“术前病理”。
术前病理要做的,就是大家都听过的“穿刺”或取活检了。
穿刺的结果分三种:
①穿刺成功,且显示恶性,需手术切除
②病变太小,没有穿到,或穿刺结果可能为假阴性,待手术进一步确认
③穿刺成功,显示良性,随访
也会有一些患者不愿意穿刺,要求直接做手术,或者身体不允许等情况,这类患者和前两种情况的病人,就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了。
手术中
进入手术,外科医生打开病人的腔体或病变组织,需要确定两件事:
1、要切掉的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
2、切多大范围才能切干净,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术中病理。
因为病人还躺在手术台上,所以病理报告一定要快速把结果反馈给外科医生,所以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快速出结果的快速冰冻病理报告。
如果报告为良性,手术医生只要把肿块切除,手术就结束了;但如果为恶性或切缘仍不干净,手术医生会扩大切除范围、甚至切除整个器官。
手术后
由于组织受冰冻后,可能造成组织和细胞变形,加上时间紧迫,冰冻病理会有一些假阴性的可能,就是本来是恶性的疾病,被判断成良性或交界性等。
所以在无法判断性质时,病理医师宁可判断为良性,也不会贸然判断为恶性,因为器官一旦切除了可就不能再装回去了。
所以,割下的组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更严谨的确认,这时要做的就是术后病理。
术后病理通常就是术后做的石蜡病理,是对于肿瘤最准确的诊断,被称为“金标准”,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索赔,保险公司一般都要求提供术后病理。
病理报告上的术语是什么意思?
炎症
炎症分为特异性炎症和非特异性炎症两种:
特异性炎症是指由特定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结核、梅*等。
非特异性炎症是指由一般病原体或理化因素引起的病变,常见于鼻咽粘膜、胃肠粘膜、子宫颈粘膜等处的慢性炎症。
肿瘤
肿瘤分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按照组织来源又分为上皮源性和间叶源性肿瘤:
上皮源性的肿瘤如果是良性的一般称为瘤,如腺瘤、乳头状瘤;如果是恶性的即为癌,如鳞状上皮细胞癌。
间叶源性的肿瘤良性的也称为瘤,如脂肪瘤等;恶性的称为肉瘤,如脂肪肉瘤、滑膜肉瘤。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成熟,术后很少复发,对机体危害小。
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易发生转移,术后易复发,对机体危害大。
分化
简单地说就是瘤组织的成熟程度,恶性肿瘤或多或少都有向正常细胞分化的特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瘤细胞分化越接近正常细胞,则越成熟,通常称为高分化,称之为I级。
如果瘤细胞分化太差,极不成熟,但仍保留某些来源组织的痕迹,则称为低分化,或称为III级。
界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分化、或称为II级。
但是,有时候肿瘤细胞分化太差,根本找不到来源组织的征象,则称为未分化。
分化越高,其成熟度越好,预后相对好;相反,分化越低,其成熟度越差,预后差。
非典型性增生(异型增生)
也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是上皮细胞由于长期受慢性刺激出现的不正常增生。
例如,宫颈异型增生就是指宫颈上皮细胞部分或部分发生异型和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胃粘膜,肠道、支气管、宫颈、乳腺等病变有异型增生均要注意。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越多。
疑癌
即不能完全肯定是癌症,或对癌症的诊断有所保留,需进一步特殊检查(例如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等)。
此类报告中,多会出现“考虑为”、“倾向于”、“提示为”、“可能为”、“符合为”、“不排除”等字样,或者诊断加“?”。
癌前病变
并不是癌,但继续发展下去,有癌变可能。
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度萎缩,胃粘膜中重度肠化、子宫颈糜烂,结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某些良性肿瘤等。
例如:“直肠管状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可能,建议做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
原位癌
原位癌就是刚形成不久的初生癌,如宫颈原位癌、胃原位癌、皮肤原位癌等等。是上皮的恶性肿瘤局限在了皮肤或粘膜内,还没有通过皮肤或粘膜下面的基底膜侵犯到真皮组织,更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的状态。
因此,原位癌有时也被称为“浸润前癌”或“0期癌”,严格意义上而言,它还算不上真正的癌症。
因为没有转移,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只做形态描述或无法诊断
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不能做出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时,所以只能进行形态描述。
对送验活检标本过于细小、破碎、未及时固定出现组织自溶、严重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因无法制作病理切片,故无法做出病理学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